首页 >> 示范学校建设 >>成果目标 >> 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案
详细内容

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案

  为全面推进和落实我校省级示范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工作,结合对行业专家、现代社会用人单位、我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学生家长的反映,特制定我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会计电算化专业是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专业之一,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但它在提倡“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思想的今天,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专业课程设置遵循传统模式,实践环节薄弱,不能突出职教特征

会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现在不少学校的会计教学实践环节薄弱。我校也不例外,虽然大多数学校都配备了会计模拟实训室,以满足学生会计实践、学习的需要。但是,就实训室的配置情况来看,远未达到仿真要求。由于实验经费短缺,实训室的软、硬件滞后,没有完整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无法保证会计实验实训的教学需求。同时会计专业有着和其他专业不同的特殊性,不能像其他专业一样很容易地就被企业接受实习。财务状况是一个企业的商业机密,不可能轻易对外,因此,学校在联系实习企业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碰壁的现象,尽管企业也知道学生不会是商业间谍,但万一把企业的财务状况泄露出去将对企业造成严重的影响,企业最明智的选择就是拒绝。此外,一个导致学生实习难的重要原因在于,会计专业乃至经济类专业的学生也不断增加,教育资源随之出现短缺,学校和企业都很难抽出更多的人力财力来满足学生的实习要求。

在会计教学中,教师总希望学生先掌握较扎实的理论知识然后再进行实践活动。可实际情况是,在没有实践基础的情况下,多数学生对会计理论学习不感兴趣。目前的会计课程安排是,理论课程在前,实践课程在后。学生由于缺乏实践体验,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往往感到空洞、抽象、难以理解。尽管教师采用了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有些学生即使掌握了理论知识,可进入实训环节后,还是不能有效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理论到实践的课程框架,不科学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实践课的课程排序,是导致会计教学成效差的原因之一。校内专业实训课程的效率低下,校外毕业顶岗实习专业对口率极低,使得学生拿到毕业证找到一份手工会计或电算会计工作时,适应期较长,单位满意度低,这就要求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突破传统模式,构建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2)课程开设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需要及就业市场的变化,灵活性较差

除开设必要的专业课程外,许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还开设了市场营销等扩展课程,这些课程都是以必修课的形式出现,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会计相关的就业岗位在增加,EXCEL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会计综合实训模拟、一些特殊行业的会计实务课程可能对学生的就业更有帮助,再增加设置相应课程又会受到课时数的限制。

当前部分会计课程内容设置上存在重复现象,或各课程内容上存在交叉重复现象,但仍按照相互独立的两门课程进行安排。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公共基础课,如应用文写作、社交礼仪、演讲与辩论等,多数学校的会计专业却很少开设甚至空缺。这样,学生在一些简单的会计账务处理上可能会越来越熟练,而在人际关系、职业判断、应变能力、总结推理与预见方面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和提高,这与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市场需求是不相符的。

3)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不太紧密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会计专业学生将来从事会计工作的入门砖。目前我国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由各省财政厅统一组织考试,许多学校在教学安排、课程设置及教材选用上没有紧跟职业与就业岗位要求而动,造成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职业资格证书相脱节,造成学生考证过关率低,对口就业困难。

4)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设置不科学、不合理

目前,会计电算化专业都直接开设了会计电算化课程,通常一周四或六节课,一半理论一半上机,一个学期上完。实际上,即便是初级会计电算化内容也很多,一学期学生根本学不完,很多学校的教师只教了学生“总账”系统,“工资”系统、“财务报表“系统等,个别学校最多再增加个“职工薪酬”系统或“固定资产”系统,而“往来账”、“供应链”、“财务分析”等系统均没讲授,其中“供应链”系统包含内容很多,而这些内容在企业应用非常广泛。这些都是在课程内容构建时应充分考虑和落实的。

5)课程评价方式单一,仍以卷面考试为主

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但多年来,各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仍实行一张理论试卷定成绩,只关注结果不考虑过程,只注重理论不注重能力的单一课程评价方法。

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使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不同人才规格的需求。因此,深化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是当务之急。

(二)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师资队伍,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待解决。

1)实践教学师资数量严重不足

具体表现为会计专业专职实践教学教师较少,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多由职称较低的教师兼任,而适应多媒体教学的会计实践教学教师更是缺乏,大部分会计专业教师并不精通计算机操作,而计算机专业教师又不懂会计,这势必影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

2)专业师资结构不合理

具体表现在,一是学历结构不合理。部分老师学历不达标,高学历教师更是凤毛翎角。据对我校会计专业师资情况的实际调查:第一学历本科以下的占46%、仍有2%的老师学历不达标;二是社会实践经验少,参加会计专业社会实践经历三个月以上的老师不到五分之一,三是教师资称分布不均衡,高讲职称教师占35%,讲师占10%,助讲占55%,很大程序上结构比例不合理。

3)“双师型”教师比例低

在现有的会计专业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与上相同的调查中,中级以上“双师型”教师比例只有40%,由于没有与实践结合,知识更新速度慢,造成理论型教师多,而既有渊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工作经验的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少。在一部分已取得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相关资格的“双师型”教师中,真正通过实际锻炼而使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的教师数量也并不多,特别是新教师,更是缺少在实际工作场所中的训练和相关经验。

4)教师的教学方式、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在目前的会计教学中,多数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明显不适应会计现代化的要求,同时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面对纷杂的会计实务往往无所适从,有的甚至连基本的会计操作程序都不清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僵化,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教师以讲授会计基本概念、原则为主要教学任务,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会计教师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更新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5)职业学校的教师培训缺乏系统的长期规划和规范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知识也要随之不断更新变化。会计专业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会计知识和技能,还要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目前,不少教师忙于繁琐事务,不能及时地了解和掌握新的会计知识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在知识结构老化、知识更新慢、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不强等问题。

在师资的组织培训和职后培训没有形成一体化的机制,特别是教师缺乏在企业进行培训的机会,没有形成一个与企业联合培养和使用教师的有效制度。教师很少或没有机会与同行、与已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单位沟通交流,也是造成教师知识面窄、知识老化的原因,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会计职教师资质量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

(三)会计实习实训设施建设有待强化和完善

1)会计专业学生专用实训室很少,不能很好地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

 由于学校资金的问题,会计专业实训室建设较少,不能满足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实训的需要,这与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人数很不相符,由于我校会计专业学生较多,根据专业课日常教学的需要学生需要参加实训课程较多,需要的实训设备较多,要达到日常教学的需要,需大大加强会计实训设施建设。

2)会计仿真实验室管理不规范。会计工作岗位是企业非常特殊的岗位,该岗位的工作成果不仅关系到每个会计主体的利益,还关系到投资人、债权人以及国家的利益,岗位责任重大。会计岗位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学生到会计实际工作第一线实践锻炼的可能性极小。学生会计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主要靠学校建立仿真的综合性会计实验室。基于此,国内几乎所有学校的会计专业都建立了会计模拟实验室。但是,许多学校虽然建立了实验室,却没有配备精通财会的实验室管理人员,或实验设备陈旧、配置不规范,加上会计实验资料简单、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使实验教学效果欠佳。

3)无稳定的毕业实习基地,造成毕业实习不规范。由于会计职业岗位的特殊性,很难建立稳定的会计专业实习基地,大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即使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签署了“友情式”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协议,但该专业学生到单位顶岗实习往往不可能,顶多是实习基地走马观花参观半天或一天。一旦学生开始实习,大多分散在其他工作岗位,也没有足够的专业教师靠上去指导,学生实习随意性强,使该实践环节实际效果大打折扣,进而影响了毕业生的质量。

4)缺少必要的课堂实习环节。会计专业发展到现在已相当成熟,对每一门课哪些内容应该讲授,哪些内容可以不讲已在会计教师中达成共识。但在一些学校,会计专业课程由于受到在校学习时间短的限制,专业课课时少。由于课程安排很紧,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仅能完成课程主体内容的讲授,无法安排对学习内容进行实际操作,这种纯理论讲授使学生的学习难免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学习效果。

5)会计实践环节之间缺少衔接性。现有的会计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会计手工模拟实习、会计电算化实习与毕业实习三个环节,但三个环节缺少衔接性、整体性。致使某些实践环节流于形式,无实际效果,使学生基本的操作都很难拿起来,更不用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甚至创新的能力的提高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现状分析

1.在人才需求方面:

一是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需求量始终保持稳定并不断增加;

二是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管理现代化的推进,社会对会计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三是中职毕业生传统会计就业岗位有所萎缩,新拓展的相关职业岗位不断增加,与该专业毕业生对应的工作除了会计记账员、出纳员等传统岗位外,还有收银员、银行清算员、银行信用卡业务员、银行储蓄员、保险推销员、保险理赔员、订单员、办公文员等岗位和工种;

四是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直接从事会计岗位工作的话,去向基本是小企业等基层单位。

2.在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方面:

一是我省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发展各校还不平衡,无论是师资队伍、实验实训设施和实习基地建设都需要不断加强;

二是课程体系构建要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做到理实一体,师生双方做、学、教一体;

三是课程设计要符合会计电算化专业就业岗位群的现实需要,适应就业去向的变化而不断优化,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突出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四是由于直接就业会计岗位主要是小企业,因企业规模和业务量所决定,这些单位所需会计人员不多,工作基本没有明细岗位分工,所要求的却是一位“全能会计”,同时由于会计复式记账、会计科目方面不同业务互相密切关联的特点,按会计具体要素内容构建会计实务学习任务项目更为有效一些,既避免学习内容的不断重复,又便于理实一体教学实施。

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训模式方案

(一)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

尽管中职课程与高职高专课程、普通教育课程在性质功能以及总体框架上没有本质的区别,但由于教育性质、教育对象、培养目标存在差异,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具有区别于普通教育课程、高职高专课程的特征。

1.课程目标要体现中职教育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最集中和具体地反映了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他们应当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够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结合起来;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要明确地导向培养对象较强、较高、较多的就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能力和职业知识,而且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较强的就业能力,从而使人才培养规格适应会计电算化职业岗位群的具体要求。

2.课程内容既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适应学生个体的需求

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会计方面的技能型、实用型、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内容既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适应学生个体的需求。当今经济生活中,新的业务层出不穷,会计的职能、内容也在不断发展之中,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必须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高度来开发课程,不断吸收会计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中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也不同于高职高专教育,它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职业实践技能,能够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而工作中依赖的大部分是实践知识,因而把会计工作的实践过程设计成学习过程,“做中学,学中做”,就成为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内在要求。

4.课程设置要结合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由于每所学校处于不同地区,各校的教学实际也存在着一定差异,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难以适应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实施需求。因此《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只制订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并由教育部负责并组织制定国家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等专业建设规范性文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要求和国家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实施,并按《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要求,结合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与行业部门的合作,组织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其他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报教育部备案。各中职学校应按照《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要求,依据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发布的教学指导方案,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的制定重要充分考虑到本地区、本学校的教学实际。

5.拓宽课程内容范围,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就业流动率逐渐提高,劳动力市场变化莫测,这些趋势要求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必须尽可能拓宽课程内容的范围,以提高劳动力的就业适应能力。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要不仅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

(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

1.课程设置要符合《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要求

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要求,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的预科、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课及其他公共选修课程。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终身学习。课程设置和教学应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与学生生活、专业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

专业技能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应当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课程结构,构建专业技能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并注意与相关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相结合。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应根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部分基础性强、规范性要求高、覆盖专业面广的大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由国家统一制定。

2.课程设置要适应中职教学模式要求和中职学生特点

目前中职教育普遍执行的2+1教学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两年,顶岗实习一年。每学年约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约40周(含复习考试),假期12周。由于学生的顶岗实习大多与将来的就业密切相关,很多单位在在第二学年的后半学期就开始到学校招聘和物色学生,学生实际在校学习(包括老师)时间只将近70周的时间,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要求,在前两年的学习期间内公共基础课程要占去近一半的时间,这样能够保证用于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拓展课程)的教学实践只有不到35周的时间,按每周28课时计,只有980左右的课时,加上后续课程对基础会计的依赖性较大,前期不能同时开设,只能在后面一学年开设,这就要求我们在专业课程的选择上要少而精,不能多而泛。

目前中职学生生源主要是参加中考没有考上普通高中,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加上突然由普通教育转入职业教育,有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要为以后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同时练就过硬的会计操作技能,《会计基础》课程开设要占用一个学年。其他课程的设置基本集中在第二学年,这也是会计专业课程开设门数不能过多的原因。为此,职业岗位实习可灵活地放在第五学期进行,以克服所存在的课程设置问题。

3.课程设置要有一定的梯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虽然中职生源普遍不是很好,但在进来的学生中基础又各不相同,相差能有一两百分,加上对专业学习适应能力不同,在学习上又会出现不同的层次,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学生不同需求。这方面可以通过适当增加选修课程来实现。对一部分程度较好的学生,可适当选修一些较深的专业课程,而对一些程度较低的学生,则主要以学习取得从业资格证书为主要目标。

4.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一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数量、质量需求,二是满足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需要。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应设置理实一体阶段实践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二种形式。

(1)阶段实践课程。阶段实践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初级会计电算化实务等课程内的分块实训。如:会计基础中针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实训、针对总账、日记账、明细账的实训,针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实训等;财务会计中针对存货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无形资产核算等的实训;成本会计中针对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的实训等;初级会计电算化中针对总账子系统、工资子系统、固定资产子系统的实训等。这些实训都应各自理论内容相融合,需要老师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计划中体现,并配有相应的理实一体教材。

(2)综合实践课程。这是会计的综合实训,包括和电算化会计流程实训。手工会计流程实训,模仿企业的会计环境设立各会计岗位,针对财务会计课程的复杂业务对学生进行实训,定时轮岗。电算化会计流程实训从建账套开始,经过账务初始、日常账务处理、期末处理,最后编制会计报表。该实训应安排在财务会计实务课程、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学完之后。

5.建立理实一体行动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

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穿插到实践教学中,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习和领会理论知识,以实际会计工作任务为驱动,以教学实践为纽带,用工作任务来引领会计知识,使会计理论从属于会计实务,将知识、方法和技能有机融合,将教、学、做密切结合,解决以往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每个学习工作任务按照“资信、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六个工作步骤进行教学,融“教、学、做”于一体,采用工作过程导向、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填制凭证能力、登记账簿能力、出纳核算能力、总账核算能力、工资核算能力、往来结算能力、财产物资核算能力、购销存核算能力、报表编制能力、基本的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会计职业判断意识及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训练,培养学生诚实守信、严谨务实的职业品格,以便学生踏入社会后能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并制订详细的学习情境考核方案,以全面衡量学习效果和综合职业能力。从根本上实现由关注“知道什么知识”到关注“如何完成工作任务”的转变。

6.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

如前所说,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会计专业学生将来从事会计工作的入门砖,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要配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由于学生在第二学年后期就开始陆续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且顶岗实习大多与将来的就业密切相关,因而学生在校考试的机会实际上主要是在第二年开始,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要合理安排,保证学生顶岗实习前能如期参加取证考试。以企业会计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同合作单位共同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

以“双证书”为导向,以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大纲和助理会计师考试大纲为依据,开发《会计电算化应用教程》、《初级会计实务辅导资料》和《经济法基础辅导资料》校本教材及课件,实现课堂教学与资格证考试无缝隙对接。

7.建立合理有效的多元课程评价体系

改变以往单一的书面理论考试,构建合理有效的多元课程评价体系是开展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规范和标准,同时也体现了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方向。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多元课程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多元化和评价标准多元化。课程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用人单位、行业组织、专家委员会等。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检验课程的有效性,用人单位的评价检验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及学生的社会适应度,行业评价检验学生的职业适应度,专家评价是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检验课程的科学性。课程评价应采用符合能力本位课程性质和特点的课程质量评价标准,从重视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重视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转变。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形成以口头与书面问答、技能测试、课程实践作业、社会实践、实习报告、向学生问卷调查、向企业问卷调查、访谈等为主要形式和内容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表现在复杂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上,每一次评价或测试要尽可能地覆盖多种相关能力要素,并将课程质量评价与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挂钩,使课程评价等具有职业导向性和实效性。

(三)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1.“理实一体”课程体系对会计专业教师能力的要求

新的经济形势和教学培养目标对会计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就业导向下,职业学校未来的会计专业教师应具备以下能力:

(1)专业基础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教师职业素质结构的核心要素,是教师职业化的基本与首要条件。会计实践教学离不开专业理论知识的支撑,职校会计师资首先要具备的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2)专业实践指导能力。专业实践能力重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是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是社会对人才的必然要求。职校会计专业师资必须具备提升学生专业水平的指导能力,符合基本学历及“双师型”证书的要求,并且有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工作经历,以及参加校外专业社会实践的经历。

(3)专业拓展能力。在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并积极引导,着力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发展潜力,充分考虑未来的“自我拓展度”和人才的“适应度”。一方面,教师应具备培养创新型会计人才的意识,培养的人才具有独立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等;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会计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

(4)专门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职业角色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个体能力,由知识、技能、素质诸要素组成,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综合发挥作用。对于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来说,培养人才针对的目标岗位群是企事业单位的一般会计核算员。这些岗位往往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熟练地会计核算技能和端正的专业态度。教师必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课程教学目标,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理论教学为职业技能训练服务,以强化职业技能为教学重点,以职业素养培养为课程教学重要内容。

(5)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能力。专业实践教师不但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指导学生专业实习,同时也能在学生就业创业中起到非常有效的指导作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6)制度建设要求。职教实践性师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配合。对会计专业教师的配备,还应建立相应的制度作为保障。一是建立职校教师专门的准入、考核和培养制度,进一步探索大学、职业学校、企业合作的培养模式等;二是加强研究开发职教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以及晋升制度,并与相适应的工资待遇挂钩,引领教师在工作中不断进取,朝着专业化发展的方向持续努力。

2.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要求建立一支稳定的、由兼职和专职人员共同组成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职业学校迫切需要能够胜任“理实一体化”教学任务的“双师型”教师已成共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我们可通过以下措施进行师资队伍的整合,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使教师既具有专业科学知识和职业教育知识,又具有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实践和职业教学过程实践,符合新的课程模式对于职教教师的新要求。

(1)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建设高水平“双师型”队伍。学校应大量聘请来自企业一线的高级会计师、财务总监等充实师资队伍,引进行业和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要聘任(聘用)一大批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将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理论水平较高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会计人员整合进教育系统,以弥补学校会计教师实际工作经验的不足,使理论与实际紧密衔接,为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2)校际互聘教师。对具备条件、职业学校相对集中的地区,可以打破校际界限,互认学分,互聘教师,公开会计教师和所授会计课程,挂牌讲课,教学效果公示,学生自由择师。

(3)进修和培训。这是快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捷径,也是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构成,培养高水平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进修和培训机会当然需要所在单位的政策支持,更重要的还在于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如攻读高一级的学位,或参加学位课程学习等。选派会计教师外出进修或学习,通过高层次的短期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水平。

(4)讲课比赛和导师制。可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教师讲课比赛,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对每一位新教师,指定专人负责培养,还要求新教师每学期都至少听两门课,一方面增强职业道德素质;另一方面学习教学方法、准备教案,充分发挥老教师新、传、帮、带的作用。

(5)挂职锻炼。学校应鼓励教师开展调研,丰富实践经验,同步加强产学研的整合与融合,鼓励校企专业骨干双向交流和挂职锻炼。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应用能力。创造条件让会计教师平时经常到第一线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熟练掌握会计循环各个阶段的实务操作,并能够解答会计循环过程中出现的操作问题,熟练掌握会计核算中一些特殊会计事项的处理,具有综合会计信息、分析会计信息的能力。同时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提高,引导教师为企业和社区服务。

通过外出进修培训、下厂顶岗锻炼、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多种措施,培养专业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6人,本专业专业课教师“双师型”比例提高到80%以上,引进企业技术专家4人做兼职教师。

(6)参加教学科研工作和各种学术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教研活动,有计划地安排会计教师参加专业学术会议,大力支持会计教师结合会计教学实际进行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方面的学术研究,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改、教研和科研水平,建立一个适当的机制吸引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从事会计教育工作,组织教师参加教学科研工作和各种学术活动。

()提升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践基地建设水平

1.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具有培养受训者职业技术能力、服务社会和技术研发功能。具体如下:

一是消化理论、锤炼技能、综合应用能力体系初步形成的场所。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系统规范的训练,可以初步实现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是校内实训基地可以利用自身的智力资源与设备设施成为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生产力促进中心。

三是校内实训基地还能发挥基地的辐射作用,体现辐射性。必须体现市场需求、通过机制灵活、效益突出、特色鲜明,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成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训中心、实践教学研究的窗口和试验场及实训教材开发的基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目前,中职学校需要建立的与会计电算化专业相关的实训基地包括: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室、会计模拟实训室、收银实训室、模拟超市实训室、财税一体化实训室、银行柜面操作实训室、ERP沙盘实训室、会计公司、实习超市等。

当然,我们觉得生产性实训不适应财经类专业的教学,不能和工科一样生搬硬套。工科可以把50%的实训时间去“生产一个工件”,这是没有问题的,只要跟企业的标准是一样的,零件做出来就没有任何差别。但会计电算化专业就不同,因为其面临的是各种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现象,这是不能像一个标准零件那样生产出来的,尤其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脱离了利润或财富最大化的企业经营目标去感受企业业务和企业管理,是一种扭曲的至少是不真实的企业价值观。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计划建设会计电算化实训室、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室、财税一体化实训室和相应的财会软件等。

2.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既是校内实践教学的延伸,是完善学生综合能力体系的最佳场所,也是对职业学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把学生放到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中去,可以创设一种能够有效地促进教与学双向互动的社会交往情境和职业情境,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锻炼和培养学生从事和胜任某一职业岗位的能力。全真的实训环境下进行的岗位实践,不仅能培养学生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分析及管理能力,还能使学生经过职业规范化训练,完成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以达到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目的。建设目标是使全部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超过半年的顶岗实习经验,让学生带着工作经验走向社会。同时主动与大企业集团联合,积极参与行业协会的工作,充分发挥各行业协会的作用。

尽管建立能够满足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需要的校外实习基地难度非常大,但对学校来说在这方面仍要加大工作力度。当然,实训基地的建设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只有紧紧依托行业,加强与产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才是科学的发展道路,而通过“订单式”的校企共建途径、“双挂牌”的校企共建途径,以及“校校合作”的共建途径等实行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建设途径是符合当前社会实际的创新途径。

目前我校已在校外建立了与会计专业相关校外实训基地,为更好地服务学校会计专业教学和学生学习,已与驻马店市维诚财务有限公司,驻马店高盛企业管理资询有限公司,驻马店爱家超市连锁店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计划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与驻马店喜盈门超市连锁店,驻马店牧鹤饲料等单位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以满足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实习的需要。

除学校安排指导实习的教师外,建立经常化、规范化的实习企业技术骨干指导学生实习的制度,校企深度融合,共建实训基地。

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完善和创新实训基地教学运行模式,形成适应会计电算化专业实习特点的长效运行机制。

3.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根据我校制定的“双引进”“双达标”的目标,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把企业引进学校,把岗位引进课堂,根据当今社会会计岗位的需求,对外与会计相关企业合作,把企业的会计岗位在日常的教学中体现出来;让企业得高望重的会计专家指导我们的日常实训教学,多做相关讲座等,提高校企合作的深度。先后与20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引入企业运行管理机制,聘请企业技师到校授课,由企业投资实训设备,将企业真实生产任务作为教学、实训内容,在校内建设企业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开展订单培养、对口就业。有效缓解了学校在资金、设备、师资、就业等方面的问题,锻炼了师资,培养了学生。

四、大力开展工学结合

根据学校实际及专业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工学结合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寒暑假及“五·一”“十·一”黄金周或教学的某一阶段安排学生从事生产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社会认知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

五、合理安排顶岗实习

把顶岗实习贯穿于培养人才的全过程。校企共同制定顶岗实习计划,共同负责学生的实习指导、管理和考核,确保顶岗实习成效。

 

 

 

                    经管部

  为全面推进和落实我校省级示范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工作,结合对行业专家、现代社会用人单位、我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学生家长的反映,特制定我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会计电算化专业是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专业之一,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但它在提倡“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思想的今天,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专业课程设置遵循传统模式,实践环节薄弱,不能突出职教特征

会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现在不少学校的会计教学实践环节薄弱。我校也不例外,虽然大多数学校都配备了会计模拟实训室,以满足学生会计实践、学习的需要。但是,就实训室的配置情况来看,远未达到仿真要求。由于实验经费短缺,实训室的软、硬件滞后,没有完整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无法保证会计实验实训的教学需求。同时会计专业有着和其他专业不同的特殊性,不能像其他专业一样很容易地就被企业接受实习。财务状况是一个企业的商业机密,不可能轻易对外,因此,学校在联系实习企业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碰壁的现象,尽管企业也知道学生不会是商业间谍,但万一把企业的财务状况泄露出去将对企业造成严重的影响,企业最明智的选择就是拒绝。此外,一个导致学生实习难的重要原因在于,会计专业乃至经济类专业的学生也不断增加,教育资源随之出现短缺,学校和企业都很难抽出更多的人力财力来满足学生的实习要求。

在会计教学中,教师总希望学生先掌握较扎实的理论知识然后再进行实践活动。可实际情况是,在没有实践基础的情况下,多数学生对会计理论学习不感兴趣。目前的会计课程安排是,理论课程在前,实践课程在后。学生由于缺乏实践体验,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往往感到空洞、抽象、难以理解。尽管教师采用了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有些学生即使掌握了理论知识,可进入实训环节后,还是不能有效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理论到实践的课程框架,不科学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实践课的课程排序,是导致会计教学成效差的原因之一。校内专业实训课程的效率低下,校外毕业顶岗实习专业对口率极低,使得学生拿到毕业证找到一份手工会计或电算会计工作时,适应期较长,单位满意度低,这就要求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突破传统模式,构建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2)课程开设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需要及就业市场的变化,灵活性较差

除开设必要的专业课程外,许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还开设了市场营销等扩展课程,这些课程都是以必修课的形式出现,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会计相关的就业岗位在增加,EXCEL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会计综合实训模拟、一些特殊行业的会计实务课程可能对学生的就业更有帮助,再增加设置相应课程又会受到课时数的限制。

当前部分会计课程内容设置上存在重复现象,或各课程内容上存在交叉重复现象,但仍按照相互独立的两门课程进行安排。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公共基础课,如应用文写作、社交礼仪、演讲与辩论等,多数学校的会计专业却很少开设甚至空缺。这样,学生在一些简单的会计账务处理上可能会越来越熟练,而在人际关系、职业判断、应变能力、总结推理与预见方面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和提高,这与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市场需求是不相符的。

3)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不太紧密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会计专业学生将来从事会计工作的入门砖。目前我国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由各省财政厅统一组织考试,许多学校在教学安排、课程设置及教材选用上没有紧跟职业与就业岗位要求而动,造成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职业资格证书相脱节,造成学生考证过关率低,对口就业困难。

4)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设置不科学、不合理

目前,会计电算化专业都直接开设了会计电算化课程,通常一周四或六节课,一半理论一半上机,一个学期上完。实际上,即便是初级会计电算化内容也很多,一学期学生根本学不完,很多学校的教师只教了学生“总账”系统,“工资”系统、“财务报表“系统等,个别学校最多再增加个“职工薪酬”系统或“固定资产”系统,而“往来账”、“供应链”、“财务分析”等系统均没讲授,其中“供应链”系统包含内容很多,而这些内容在企业应用非常广泛。这些都是在课程内容构建时应充分考虑和落实的。

5)课程评价方式单一,仍以卷面考试为主

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但多年来,各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仍实行一张理论试卷定成绩,只关注结果不考虑过程,只注重理论不注重能力的单一课程评价方法。

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使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不同人才规格的需求。因此,深化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是当务之急。

(二)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师资队伍,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待解决。

1)实践教学师资数量严重不足

具体表现为会计专业专职实践教学教师较少,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多由职称较低的教师兼任,而适应多媒体教学的会计实践教学教师更是缺乏,大部分会计专业教师并不精通计算机操作,而计算机专业教师又不懂会计,这势必影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

2)专业师资结构不合理

具体表现在,一是学历结构不合理。部分老师学历不达标,高学历教师更是凤毛翎角。据对我校会计专业师资情况的实际调查:第一学历本科以下的占46%、仍有2%的老师学历不达标;二是社会实践经验少,参加会计专业社会实践经历三个月以上的老师不到五分之一,三是教师资称分布不均衡,高讲职称教师占35%,讲师占10%,助讲占55%,很大程序上结构比例不合理。

3)“双师型”教师比例低

在现有的会计专业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与上相同的调查中,中级以上“双师型”教师比例只有40%,由于没有与实践结合,知识更新速度慢,造成理论型教师多,而既有渊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工作经验的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少。在一部分已取得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相关资格的“双师型”教师中,真正通过实际锻炼而使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的教师数量也并不多,特别是新教师,更是缺少在实际工作场所中的训练和相关经验。

4)教师的教学方式、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在目前的会计教学中,多数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明显不适应会计现代化的要求,同时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面对纷杂的会计实务往往无所适从,有的甚至连基本的会计操作程序都不清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僵化,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教师以讲授会计基本概念、原则为主要教学任务,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会计教师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更新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5)职业学校的教师培训缺乏系统的长期规划和规范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知识也要随之不断更新变化。会计专业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会计知识和技能,还要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目前,不少教师忙于繁琐事务,不能及时地了解和掌握新的会计知识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在知识结构老化、知识更新慢、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不强等问题。

在师资的组织培训和职后培训没有形成一体化的机制,特别是教师缺乏在企业进行培训的机会,没有形成一个与企业联合培养和使用教师的有效制度。教师很少或没有机会与同行、与已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单位沟通交流,也是造成教师知识面窄、知识老化的原因,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会计职教师资质量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

(三)会计实习实训设施建设有待强化和完善

1)会计专业学生专用实训室很少,不能很好地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

 由于学校资金的问题,会计专业实训室建设较少,不能满足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实训的需要,这与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人数很不相符,由于我校会计专业学生较多,根据专业课日常教学的需要学生需要参加实训课程较多,需要的实训设备较多,要达到日常教学的需要,需大大加强会计实训设施建设。

2)会计仿真实验室管理不规范。会计工作岗位是企业非常特殊的岗位,该岗位的工作成果不仅关系到每个会计主体的利益,还关系到投资人、债权人以及国家的利益,岗位责任重大。会计岗位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学生到会计实际工作第一线实践锻炼的可能性极小。学生会计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主要靠学校建立仿真的综合性会计实验室。基于此,国内几乎所有学校的会计专业都建立了会计模拟实验室。但是,许多学校虽然建立了实验室,却没有配备精通财会的实验室管理人员,或实验设备陈旧、配置不规范,加上会计实验资料简单、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使实验教学效果欠佳。

3)无稳定的毕业实习基地,造成毕业实习不规范。由于会计职业岗位的特殊性,很难建立稳定的会计专业实习基地,大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即使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签署了“友情式”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协议,但该专业学生到单位顶岗实习往往不可能,顶多是实习基地走马观花参观半天或一天。一旦学生开始实习,大多分散在其他工作岗位,也没有足够的专业教师靠上去指导,学生实习随意性强,使该实践环节实际效果大打折扣,进而影响了毕业生的质量。

4)缺少必要的课堂实习环节。会计专业发展到现在已相当成熟,对每一门课哪些内容应该讲授,哪些内容可以不讲已在会计教师中达成共识。但在一些学校,会计专业课程由于受到在校学习时间短的限制,专业课课时少。由于课程安排很紧,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仅能完成课程主体内容的讲授,无法安排对学习内容进行实际操作,这种纯理论讲授使学生的学习难免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学习效果。

5)会计实践环节之间缺少衔接性。现有的会计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会计手工模拟实习、会计电算化实习与毕业实习三个环节,但三个环节缺少衔接性、整体性。致使某些实践环节流于形式,无实际效果,使学生基本的操作都很难拿起来,更不用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甚至创新的能力的提高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现状分析

1.在人才需求方面:

一是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需求量始终保持稳定并不断增加;

二是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管理现代化的推进,社会对会计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三是中职毕业生传统会计就业岗位有所萎缩,新拓展的相关职业岗位不断增加,与该专业毕业生对应的工作除了会计记账员、出纳员等传统岗位外,还有收银员、银行清算员、银行信用卡业务员、银行储蓄员、保险推销员、保险理赔员、订单员、办公文员等岗位和工种;

四是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直接从事会计岗位工作的话,去向基本是小企业等基层单位。

2.在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方面:

一是我省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发展各校还不平衡,无论是师资队伍、实验实训设施和实习基地建设都需要不断加强;

二是课程体系构建要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做到理实一体,师生双方做、学、教一体;

三是课程设计要符合会计电算化专业就业岗位群的现实需要,适应就业去向的变化而不断优化,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突出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四是由于直接就业会计岗位主要是小企业,因企业规模和业务量所决定,这些单位所需会计人员不多,工作基本没有明细岗位分工,所要求的却是一位“全能会计”,同时由于会计复式记账、会计科目方面不同业务互相密切关联的特点,按会计具体要素内容构建会计实务学习任务项目更为有效一些,既避免学习内容的不断重复,又便于理实一体教学实施。

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训模式方案

(一)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

尽管中职课程与高职高专课程、普通教育课程在性质功能以及总体框架上没有本质的区别,但由于教育性质、教育对象、培养目标存在差异,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具有区别于普通教育课程、高职高专课程的特征。

1.课程目标要体现中职教育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最集中和具体地反映了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他们应当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够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结合起来;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要明确地导向培养对象较强、较高、较多的就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能力和职业知识,而且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较强的就业能力,从而使人才培养规格适应会计电算化职业岗位群的具体要求。

2.课程内容既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适应学生个体的需求

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会计方面的技能型、实用型、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内容既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适应学生个体的需求。当今经济生活中,新的业务层出不穷,会计的职能、内容也在不断发展之中,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必须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高度来开发课程,不断吸收会计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中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也不同于高职高专教育,它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职业实践技能,能够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而工作中依赖的大部分是实践知识,因而把会计工作的实践过程设计成学习过程,“做中学,学中做”,就成为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内在要求。

4.课程设置要结合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由于每所学校处于不同地区,各校的教学实际也存在着一定差异,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难以适应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实施需求。因此《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只制订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并由教育部负责并组织制定国家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等专业建设规范性文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要求和国家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实施,并按《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要求,结合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与行业部门的合作,组织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其他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报教育部备案。各中职学校应按照《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要求,依据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发布的教学指导方案,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的制定重要充分考虑到本地区、本学校的教学实际。

5.拓宽课程内容范围,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就业流动率逐渐提高,劳动力市场变化莫测,这些趋势要求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必须尽可能拓宽课程内容的范围,以提高劳动力的就业适应能力。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要不仅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

(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

1.课程设置要符合《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要求

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要求,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的预科、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课及其他公共选修课程。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终身学习。课程设置和教学应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与学生生活、专业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

专业技能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应当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课程结构,构建专业技能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并注意与相关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相结合。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应根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部分基础性强、规范性要求高、覆盖专业面广的大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由国家统一制定。

2.课程设置要适应中职教学模式要求和中职学生特点

目前中职教育普遍执行的2+1教学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两年,顶岗实习一年。每学年约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约40周(含复习考试),假期12周。由于学生的顶岗实习大多与将来的就业密切相关,很多单位在在第二学年的后半学期就开始到学校招聘和物色学生,学生实际在校学习(包括老师)时间只将近70周的时间,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要求,在前两年的学习期间内公共基础课程要占去近一半的时间,这样能够保证用于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拓展课程)的教学实践只有不到35周的时间,按每周28课时计,只有980左右的课时,加上后续课程对基础会计的依赖性较大,前期不能同时开设,只能在后面一学年开设,这就要求我们在专业课程的选择上要少而精,不能多而泛。

目前中职学生生源主要是参加中考没有考上普通高中,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加上突然由普通教育转入职业教育,有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要为以后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同时练就过硬的会计操作技能,《会计基础》课程开设要占用一个学年。其他课程的设置基本集中在第二学年,这也是会计专业课程开设门数不能过多的原因。为此,职业岗位实习可灵活地放在第五学期进行,以克服所存在的课程设置问题。

3.课程设置要有一定的梯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虽然中职生源普遍不是很好,但在进来的学生中基础又各不相同,相差能有一两百分,加上对专业学习适应能力不同,在学习上又会出现不同的层次,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学生不同需求。这方面可以通过适当增加选修课程来实现。对一部分程度较好的学生,可适当选修一些较深的专业课程,而对一些程度较低的学生,则主要以学习取得从业资格证书为主要目标。

4.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一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数量、质量需求,二是满足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需要。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应设置理实一体阶段实践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二种形式。

(1)阶段实践课程。阶段实践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初级会计电算化实务等课程内的分块实训。如:会计基础中针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实训、针对总账、日记账、明细账的实训,针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实训等;财务会计中针对存货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无形资产核算等的实训;成本会计中针对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的实训等;初级会计电算化中针对总账子系统、工资子系统、固定资产子系统的实训等。这些实训都应各自理论内容相融合,需要老师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计划中体现,并配有相应的理实一体教材。

(2)综合实践课程。这是会计的综合实训,包括和电算化会计流程实训。手工会计流程实训,模仿企业的会计环境设立各会计岗位,针对财务会计课程的复杂业务对学生进行实训,定时轮岗。电算化会计流程实训从建账套开始,经过账务初始、日常账务处理、期末处理,最后编制会计报表。该实训应安排在财务会计实务课程、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学完之后。

5.建立理实一体行动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

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穿插到实践教学中,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习和领会理论知识,以实际会计工作任务为驱动,以教学实践为纽带,用工作任务来引领会计知识,使会计理论从属于会计实务,将知识、方法和技能有机融合,将教、学、做密切结合,解决以往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每个学习工作任务按照“资信、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六个工作步骤进行教学,融“教、学、做”于一体,采用工作过程导向、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填制凭证能力、登记账簿能力、出纳核算能力、总账核算能力、工资核算能力、往来结算能力、财产物资核算能力、购销存核算能力、报表编制能力、基本的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会计职业判断意识及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训练,培养学生诚实守信、严谨务实的职业品格,以便学生踏入社会后能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并制订详细的学习情境考核方案,以全面衡量学习效果和综合职业能力。从根本上实现由关注“知道什么知识”到关注“如何完成工作任务”的转变。

6.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

如前所说,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会计专业学生将来从事会计工作的入门砖,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要配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由于学生在第二学年后期就开始陆续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且顶岗实习大多与将来的就业密切相关,因而学生在校考试的机会实际上主要是在第二年开始,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要合理安排,保证学生顶岗实习前能如期参加取证考试。以企业会计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同合作单位共同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

以“双证书”为导向,以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大纲和助理会计师考试大纲为依据,开发《会计电算化应用教程》、《初级会计实务辅导资料》和《经济法基础辅导资料》校本教材及课件,实现课堂教学与资格证考试无缝隙对接。

7.建立合理有效的多元课程评价体系

改变以往单一的书面理论考试,构建合理有效的多元课程评价体系是开展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规范和标准,同时也体现了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方向。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多元课程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多元化和评价标准多元化。课程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用人单位、行业组织、专家委员会等。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检验课程的有效性,用人单位的评价检验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及学生的社会适应度,行业评价检验学生的职业适应度,专家评价是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检验课程的科学性。课程评价应采用符合能力本位课程性质和特点的课程质量评价标准,从重视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重视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转变。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形成以口头与书面问答、技能测试、课程实践作业、社会实践、实习报告、向学生问卷调查、向企业问卷调查、访谈等为主要形式和内容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表现在复杂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上,每一次评价或测试要尽可能地覆盖多种相关能力要素,并将课程质量评价与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挂钩,使课程评价等具有职业导向性和实效性。

(三)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1.“理实一体”课程体系对会计专业教师能力的要求

新的经济形势和教学培养目标对会计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就业导向下,职业学校未来的会计专业教师应具备以下能力:

(1)专业基础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教师职业素质结构的核心要素,是教师职业化的基本与首要条件。会计实践教学离不开专业理论知识的支撑,职校会计师资首先要具备的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2)专业实践指导能力。专业实践能力重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是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是社会对人才的必然要求。职校会计专业师资必须具备提升学生专业水平的指导能力,符合基本学历及“双师型”证书的要求,并且有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工作经历,以及参加校外专业社会实践的经历。

(3)专业拓展能力。在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并积极引导,着力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发展潜力,充分考虑未来的“自我拓展度”和人才的“适应度”。一方面,教师应具备培养创新型会计人才的意识,培养的人才具有独立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等;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会计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

(4)专门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职业角色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个体能力,由知识、技能、素质诸要素组成,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综合发挥作用。对于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来说,培养人才针对的目标岗位群是企事业单位的一般会计核算员。这些岗位往往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熟练地会计核算技能和端正的专业态度。教师必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课程教学目标,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理论教学为职业技能训练服务,以强化职业技能为教学重点,以职业素养培养为课程教学重要内容。

(5)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能力。专业实践教师不但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指导学生专业实习,同时也能在学生就业创业中起到非常有效的指导作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6)制度建设要求。职教实践性师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配合。对会计专业教师的配备,还应建立相应的制度作为保障。一是建立职校教师专门的准入、考核和培养制度,进一步探索大学、职业学校、企业合作的培养模式等;二是加强研究开发职教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以及晋升制度,并与相适应的工资待遇挂钩,引领教师在工作中不断进取,朝着专业化发展的方向持续努力。

2.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要求建立一支稳定的、由兼职和专职人员共同组成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职业学校迫切需要能够胜任“理实一体化”教学任务的“双师型”教师已成共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我们可通过以下措施进行师资队伍的整合,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使教师既具有专业科学知识和职业教育知识,又具有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实践和职业教学过程实践,符合新的课程模式对于职教教师的新要求。

(1)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建设高水平“双师型”队伍。学校应大量聘请来自企业一线的高级会计师、财务总监等充实师资队伍,引进行业和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要聘任(聘用)一大批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将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理论水平较高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会计人员整合进教育系统,以弥补学校会计教师实际工作经验的不足,使理论与实际紧密衔接,为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2)校际互聘教师。对具备条件、职业学校相对集中的地区,可以打破校际界限,互认学分,互聘教师,公开会计教师和所授会计课程,挂牌讲课,教学效果公示,学生自由择师。

(3)进修和培训。这是快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捷径,也是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构成,培养高水平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进修和培训机会当然需要所在单位的政策支持,更重要的还在于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如攻读高一级的学位,或参加学位课程学习等。选派会计教师外出进修或学习,通过高层次的短期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水平。

(4)讲课比赛和导师制。可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教师讲课比赛,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对每一位新教师,指定专人负责培养,还要求新教师每学期都至少听两门课,一方面增强职业道德素质;另一方面学习教学方法、准备教案,充分发挥老教师新、传、帮、带的作用。

(5)挂职锻炼。学校应鼓励教师开展调研,丰富实践经验,同步加强产学研的整合与融合,鼓励校企专业骨干双向交流和挂职锻炼。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应用能力。创造条件让会计教师平时经常到第一线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熟练掌握会计循环各个阶段的实务操作,并能够解答会计循环过程中出现的操作问题,熟练掌握会计核算中一些特殊会计事项的处理,具有综合会计信息、分析会计信息的能力。同时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提高,引导教师为企业和社区服务。

通过外出进修培训、下厂顶岗锻炼、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多种措施,培养专业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6人,本专业专业课教师“双师型”比例提高到80%以上,引进企业技术专家4人做兼职教师。

(6)参加教学科研工作和各种学术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教研活动,有计划地安排会计教师参加专业学术会议,大力支持会计教师结合会计教学实际进行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方面的学术研究,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改、教研和科研水平,建立一个适当的机制吸引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从事会计教育工作,组织教师参加教学科研工作和各种学术活动。

()提升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践基地建设水平

1.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具有培养受训者职业技术能力、服务社会和技术研发功能。具体如下:

一是消化理论、锤炼技能、综合应用能力体系初步形成的场所。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系统规范的训练,可以初步实现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是校内实训基地可以利用自身的智力资源与设备设施成为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生产力促进中心。

三是校内实训基地还能发挥基地的辐射作用,体现辐射性。必须体现市场需求、通过机制灵活、效益突出、特色鲜明,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成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训中心、实践教学研究的窗口和试验场及实训教材开发的基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目前,中职学校需要建立的与会计电算化专业相关的实训基地包括: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室、会计模拟实训室、收银实训室、模拟超市实训室、财税一体化实训室、银行柜面操作实训室、ERP沙盘实训室、会计公司、实习超市等。

当然,我们觉得生产性实训不适应财经类专业的教学,不能和工科一样生搬硬套。工科可以把50%的实训时间去“生产一个工件”,这是没有问题的,只要跟企业的标准是一样的,零件做出来就没有任何差别。但会计电算化专业就不同,因为其面临的是各种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现象,这是不能像一个标准零件那样生产出来的,尤其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脱离了利润或财富最大化的企业经营目标去感受企业业务和企业管理,是一种扭曲的至少是不真实的企业价值观。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计划建设会计电算化实训室、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室、财税一体化实训室和相应的财会软件等。

2.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既是校内实践教学的延伸,是完善学生综合能力体系的最佳场所,也是对职业学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把学生放到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中去,可以创设一种能够有效地促进教与学双向互动的社会交往情境和职业情境,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锻炼和培养学生从事和胜任某一职业岗位的能力。全真的实训环境下进行的岗位实践,不仅能培养学生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分析及管理能力,还能使学生经过职业规范化训练,完成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以达到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目的。建设目标是使全部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超过半年的顶岗实习经验,让学生带着工作经验走向社会。同时主动与大企业集团联合,积极参与行业协会的工作,充分发挥各行业协会的作用。

尽管建立能够满足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需要的校外实习基地难度非常大,但对学校来说在这方面仍要加大工作力度。当然,实训基地的建设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只有紧紧依托行业,加强与产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才是科学的发展道路,而通过“订单式”的校企共建途径、“双挂牌”的校企共建途径,以及“校校合作”的共建途径等实行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建设途径是符合当前社会实际的创新途径。

目前我校已在校外建立了与会计专业相关校外实训基地,为更好地服务学校会计专业教学和学生学习,已与驻马店市维诚财务有限公司,驻马店高盛企业管理资询有限公司,驻马店爱家超市连锁店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计划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与驻马店喜盈门超市连锁店,驻马店牧鹤饲料等单位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以满足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实习的需要。

除学校安排指导实习的教师外,建立经常化、规范化的实习企业技术骨干指导学生实习的制度,校企深度融合,共建实训基地。

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完善和创新实训基地教学运行模式,形成适应会计电算化专业实习特点的长效运行机制。

3.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根据我校制定的“双引进”“双达标”的目标,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把企业引进学校,把岗位引进课堂,根据当今社会会计岗位的需求,对外与会计相关企业合作,把企业的会计岗位在日常的教学中体现出来;让企业得高望重的会计专家指导我们的日常实训教学,多做相关讲座等,提高校企合作的深度。先后与20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引入企业运行管理机制,聘请企业技师到校授课,由企业投资实训设备,将企业真实生产任务作为教学、实训内容,在校内建设企业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开展订单培养、对口就业。有效缓解了学校在资金、设备、师资、就业等方面的问题,锻炼了师资,培养了学生。

四、大力开展工学结合

根据学校实际及专业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工学结合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寒暑假及“五·一”“十·一”黄金周或教学的某一阶段安排学生从事生产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社会认知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

五、合理安排顶岗实习

把顶岗实习贯穿于培养人才的全过程。校企共同制定顶岗实习计划,共同负责学生的实习指导、管理和考核,确保顶岗实习成效。

 

 

 

                    经管部


  • 电话直呼

    • 400-1069-996
    • 0396-2814081
    • 刘老师 :
    • 余老师 :
    • 苏老师 :
    • 黄老师 :
  • 扫一扫,关注我们

技术支持: 金盾网络科技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