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工程专业部:蔡彦兵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是李镇西老师在新班级成立时对学生说的一句话,话好说,但做起来很难,不管是对于学生还是老师,但李镇西老师成功了,因为他的学生做到了。 我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一气呵成读完了李老师的《我和万同的故事》,感慨良深。 万同是李老师在初一班里的一名学生,父母离异,家庭环境不好,从小就成天和社会上的小痞子搅合在一起,打架偷盗辱骂老师是家常便饭,学习一塌糊涂。各类缺点集于一身,是个人见人痛的坏学生。但万同却又是幸运的,因为他碰到了李镇西老师。即便他不一定在今后的人生中能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作为,可是他终于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公民,能融入了这个社会。虽然不能给身边的人创造大幸福,但却不会让身边的人因他感到痛苦。这岂不是教育的根教育的真谛。 老太婆居然拿过花名册,贴着鼻子尖“研究”起来,大概是在鉴定其真伪吧。然而,当她抬起头来时,脸上却堆满了感动:“哦,当真是来家访的嗦?这年头,家访的老师还真难找。” 我相信每一个万同的老师,都曾经努力的去改变万同,但他们却失败了。也有的老师,仅仅是听到“万同的的光辉事迹”后就放弃了。联想到我校招生,一部分老师班主任在招生时根据学生的“第一印象”就放弃了,要么将学生“劝退”,要么“转换专业”,或者干脆放弃,如果这世界上每个老师都是“李镇西”,那学生该有多么的幸福。 “只有她对我好”、“就是要和她好”,一个精神和感情的双重孤独者!——从小几乎没有什么亲情之爱,干涸的心田,渴望真情的雨露,可是,谁来满足万同作为一个“人”的最起码的精神需要和感情企盼?而离开了对学生心灵的尊重,还有什么“教育”可言?不禁反思自己作为班主任的一些点点滴滴,在班里也有学生“早恋”,09年班里出现一对儿,我当时的解决方案简单粗暴,很快的平息了事件,但造成两个学生均未正常完成学业,现在想想方法欠佳,女孩也是父母离异,从小跟奶奶一起生活,但自从其奶奶生病住院后,她从未吃过一顿饱饭,叔叔婶婶姑姑不管,而男生家庭条件还不错,不过身体发育有点不完全正常,性格有点怪异,正是这样的两个人,走到了一起。也许他们并不懂得什么情爱,缺的是两个心灵之间的慰藉。如果当初能妥善处理,又会是什么样的结局? 长期以来,我们教师作为教育者的姿态,总是高高在上,造成我们教师本身自我感觉良好,而学生却无动于衷的现实。李镇西老师却用真实的事例告诉我们,只有走进学生内心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才是有实际效果的教育。 “我们才是你真正的哥儿们!” 班长程实同学写道:“万同同学,我猜想,你现在一定有比腿伤更痛的东西剌着你,对吧?这东西就是你童心上的污点。当然,我们现在并没有把你看成一个无可救药的人,而是与我们一样好学上进的学生,因此,当李老师批评你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瞧不起你,而是产生一种想帮助你的愿望。你没有察觉出来吗?我想你一定没有尝到过虚假分数给你带来的真正的快乐。因为它是骗人的,骗老师,骗家长,更骗自己!这种欺骗,不仅害了你自己,也害了大家,更害了我们初一5班。作为班长,我真不希望有人,哪怕是一个人,毁坏了我们班的好名声。不过,如果你改正了,大家一定会原谅你,一定会像往常一样和你并肩前进的。在我们这个大家庭中,你已经感到了温暖,不是吗?” 有很多次这样的场景,让学生来改变学生,让学生的关心和班级的温暖来感化和挽回一个心,从万同的多次作弊和生病、受伤、观察日记让万同体会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自己的的言行能影响集体,同样也能让集体变得更好。通过改变万同,同学们作为集体的一员也在不断改变自己,这就是集体的力量。每个人都有缺点,有缺点都需要改变,改变的方法多种多样,环境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了一个人,正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在我们学校,为什么一些班级能越来越好,班主任在与不在都一样,而一些班级谁去了也不行,这就是一个文化氛围,一种班级文化,一种集体的力量。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利用同学间心灵交流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班集体就是一个小小的家庭,这个家庭的主要成员是一个个年龄相仿的孩子,他们很喜欢跟自己的伙伴倾述自己烦恼,跟自己伙伴分享自己的快乐。所以,对于每个学生而言,出自他们小伙伴的言语更有说服力,更能起到教育的效果。同时,好的班集体还给学生家的感觉,特别是像万同这种缺乏家庭关爱的学生,家的温暖才是他们最想要的。李镇西老师用成功实践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我永远记住——同学们对我的感情!”说完这句话,我迅速转身走出了教室——因为,我已泪如泉涌! 读到这,我的泪水,在眼中涌动。故事里李镇西老师在一个人的心灵的海洋,不,是在一群孩子的心灵海洋中游泳。那泪就是荡漾起的最美的浪花。在浪花中我也看到一群孩子也游进了李老师的心灵。 他一字一顿地认真重复道:“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句话,万同艰难的做到了,李镇西老师也艰难的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回想:我也遇到过万同这样的学生,有着这样的冲动,可最终结果是没有把孩子拉上来,自己的心却凉了。 李镇西老师在关于后进生的转化上,思路相当清晰,不求人人优秀,只求人人发展,只要你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只要你每天都在进步,就是我们教育的完美,每天进步一点点。 虽然万同同学并没有考上大学,在北京当兵,做了一名“最可爱的人”,真替万同高兴,因为你做到了,“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不过我相信最高兴的应该是李镇西老师,向李老师致敬:李老师,您辛苦了! 我想为师者必须有坚定的人生信仰,才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吧!李镇西老师让我仰望“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