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中职语文教育基础教育部:刘冠芳
最近,读了李镇西先生《做最好的老师》中《语文教育的思考与探索》一章,感触颇多。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自己平时说得最多的词汇也是“语文教学”如何如何,很少把“语文”和“教育”结合在一起来说,也就更谈不上思考这二者之间的联系了。 李镇西老师的教育实践活动让我们看到了思想教育能促进“语文教学”,孤立的“语文教学”只会造成教学的失败。正如作者在文中认识到的那样:“单纯的‘语文教学’只会导致语文教学生命的枯竭,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语文教学’应该转变为‘语文教育’。” 是的,思想教育本应是语文教学中的题中应有之意。这其实并不算是一个新鲜的提法和认识,但是具体到我们普通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却并不是每位语文老师都能认认真真做到的。能够像李镇西先生那样不断探索总结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语文这门学科,不论是在普通学校还是在职业学校,都被赋予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功能特性。每当社会思潮出现大的变革和动荡,语文的“人文性”功能就被推到了社会的风口浪尖之上。人们在慨叹世风日下、人心不蛊、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的同时,总会不约而同地把责备的目光聚焦到担负有“传道、受业、解惑”等职责的语文老师身上,并且会认真地问上一句:“上学的时候,语文老师是怎么教的?!” 这个时候,每一位语文老师承担的教书育人、提高民族素质的职责就会被成倍地放大并凸显出来。语文课到底该如何上、“语文教育”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就成了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问题。李镇西先生在书中谈到:“变‘语文教学’为‘语文教育’,就是要求广大语文教师站在未来需要的高度来认识语文教学工作的目的、任务,通过各种途径,在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纯洁的心灵并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最终真正成为新时代需要的人才。” 在这里,李老师提到了“站在未来需要的高度”,让人不禁认真思索:“未来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当人们都在谈论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时,我们又怎样来培养人才呢?有学者曾提出现代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其实这也是在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6年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即教育的四大目标:学会求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合作(learning to co-operate)、学会生存与发展(learning to be)。其实,不论是哪种提法,根本出发点都是把我们的教育对象做为“人”来对待,这是教育行业所独有的特点,也是其他行业的工作对象所无法比拟的。 作为语文教学,更应该把教育行业的这个特色突出出来。所以,李镇西先生在提出了“语文:请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教师要能够“提供机会让学生心灵的泉水无拘无束地奔涌”。笔者认为,这一点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语文教材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的重点是阅读与赏析,可是我们一般的语文教学往往在每篇课文时代背景的束缚下钳制住了学生的精神自由,进而让他们成了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语文学习的乐趣也荡然无存。 李老师提倡在语文教学中要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不但要帮助学生破除迷信、挑战权威,更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允许他们写自己的文章,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正如有学者所比喻的那样,语文教学如果只分析饭的成分,而不让孩子亲自尝一口,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一定是营养不良的。所以,李老师认为“最理想的课堂教学,是尊重(学生)与(教师)引领的和谐统一。”同时也是他在语文民主教育中所强调的“通过民主教育,培养学生的平等、自由、宽容等民主素养,使学生成为个性鲜明并具有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的现代公民。” 以上仅就李老师的语文教学经验粗略地谈了一下自己的感受。静下心来再思考,笔者自己学生的特点还是与李老师的学生有一定差别的。教育对象的个体和群体性差异都很大,且教育目标也有明显的区别。中职语文教育作为一门各个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体现出了教育者在制定培养目标时深深的人文关怀。 我们的学生普遍地基础差、底子薄,部分学生还有义务教育缺失或长久遗忘的现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来进行语文民主教育,似乎有些不切实际。但笔者在李老师的书中读到这样一句话:“忠于语文而又面对学生实际的课,就是好课。”因此,笔者认为,能够蹲下来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未尝不是一种切合实际的做法。 从某种程度来讲,中职学生在心理上经受了比普高学生更多的历练和考验,且这种历练多为一些负面的事情。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语文教育就易疏不易堵,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才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其次,在中职学生眼里,语文课的性质已由普高的主体变成了辅助性的课程。中职学生的求学目的更加地明确和具体化,学好专业课、拥有一技之长是他们追求的最主要也是唯一的目标,语文课作为辅课已经可有可无。这里笔者通过学习李老师的著作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语文课程自身的魅力加上教师良好的个人素养是有助于唤醒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爱好和兴趣的。这也正是笔者以后努力和学习探索的方向所在。 毕竟,语文的人文性特征是没有普高和中职之分的,良好的个人文化修养是民族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我们在提倡“传递正能量”、号召“全民阅读”、勇做“中国梦”,这些都与我们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是密不可分的。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自己只有深深地意识到这一点,才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